“人间诚未多”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人间诚未多”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江头四咏》

"人间诚未多"平仄韵脚

拼音:rén jiān chéng wèi duō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江头四咏

杜甫 唐朝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诗词解读

江头四咏翻译、赏析和诗意

《江头四咏·栀子》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该诗赞颂了栀子的美丽和价值,并借此探讨了人生和道德的关系。

诗中,杜甫将栀子与其他树木相比较,认为栀子在人间虽然不常见,但其外形美丽,且具有药用价值。杜甫将栀子与道德相联系,认为栀子虽然有益于身体健康,但过多的食用会伤害到人的道德修养。红色的栀子因风霜的作用而丰实,而青色的栀子则因为雨露的滋润而健康。然而,杜甫提醒人们,对于无情的自然界来说,栀子虽然美丽,但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能映照在江水上,与江波相互映衬。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大致为:

栀子与其他木类相比,在人间并不常见。

它的颜色对于人体来说有益,

但过量食用会伤害到道德。

红色栀子因风霜而实,

青色栀子因雨露而健康。

然而,对于无情的自然来说,

栀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能映照在江波上。

整首诗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描绘了栀子的美丽和价值,并通过对栀子与人生及道德的关系的思考,展示了杜甫深厚的哲学素养。杜甫的诗中常常融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自然界和人性的感悟。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对于人、自然和道德关系的关注,同时也暗示着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呼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iāng tóu sì yǒng
江头四咏

zhī zǐ bǐ zhòng mù, rén jiān chéng wèi duō.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yú shēn sè yǒu yòng, yǔ dào qì shāng hé.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hóng qǔ fēng shuāng shí, qīng kàn yǔ lù kē.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wú qíng yí dé rǔ, guì zài yìng jiāng bō.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