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惆怅又黄昏”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为人惆怅又黄昏”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梅花》

“为人惆怅又黄昏”的上一句是:欲寄所思无好信

梅花

罗隐 唐朝

吴王醉处十馀里,照野拂衣今正繁。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

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

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

诗词解读

梅花翻译、赏析和诗意

梅花

吴王醉处十馀里,

照野拂衣今正繁。

经雨不随山鸟散,

倚风疑共路人言。

愁怜粉艳飘歌席,

静爱寒香扑酒樽。

欲寄所思无好信,

为人惆怅又黄昏。

诗词的中文译文:

梅花

吴王醉酒的地方十余里,

野外照耀,拂过衣裳,梅花今天正茂盛。

经历雨水,不随着山中的鸟儿飞散,

倚在风中,仿佛与路人共同交谈。

留恋梅花娇艳,飘落在歌席上,

静静地爱着寒香,扑在酒樽上。

想寄托心中的思念,却没有好的信笺,

为了他人而苦恼,又是黄昏时分。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梅花兴盛的景象,以及诗人在黄昏时分的惆 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吴王醉酒的地方,十余里都是照耀的梅 花,梅花娇艳欲滴。雨水来袭,但梅花却坚守在山中,不随着鸟 儿的离去而飞散。诗人倚风而立,觉得梅花仿佛正在与路人交谈, 这些景象使得诗人的愁思更深。他感叹自己想要寄出心中的思念, 却没有好的信笺,使得惆怅更加沉重。整首诗以梅花为主题,表 现了诗人隐士般的情感和对世俗之困扰的思考。诗中采用了寓情于 象的手法,以梅花表现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与冲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罗隐 (共460首诗)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