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度附书向洛阳”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九度附书向洛阳”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天边行》

"九度附书向洛阳"平仄韵脚

拼音:jiǔ dù fù shū xiàng luò yáng

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仄韵) 上声二十六寝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天边行

杜甫 唐朝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诗词解读

天边行翻译、赏析和诗意

《天边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这首诗讲述了天边的老人未能回家的遭遇,黄昏时在大江边哭泣的情景,以及陇右和巴蜀地区被胡骑和羌兵侵袭的悲剧。洪涛奔腾,狂风拔木,秃鹫和鸿鹄前后飞翔,显示了战争的破坏力。这位老人九次写信给洛阳,但十年来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破坏和困苦,抒发了作者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老人未能回家,暮色中哭泣,凸显了人们在战乱中所受的巨大痛苦和困境。洪涛滔天,风拔木,秃鹫和鸿鹄的比喻描写,既显示了战争的惨烈,又突出了老人在外求助的孤立无援。

整首诗富有明显的悲凉气氛,通过对受战乱困扰的人们的不幸遭遇的描绘,唤起读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同情。作者用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牵挂,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战争的痛恨。这首诗词在描绘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痛苦的同时,也通过对老人的形象描写,传达出对人性和家园的珍视,强调和平与安宁的重要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tiān biān xíng
天边行

tiān biān lǎo rén guī wèi dé, rì mù dōng lín dà jiāng k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lǒng yòu hé yuán bù zhòng tián,
陇右河源不种田,
hú qí qiāng bīng rù bā shǔ.
胡骑羌兵入巴蜀。
hóng tāo tāo tiān fēng bá mù, qián fēi tū qiū hòu hóng hú.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jiǔ dù fù shū xiàng luò yáng, shí nián gǔ ròu wú xiāo xī.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