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知丹青笔”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始知丹青笔”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始知丹青笔"平仄韵脚

拼音:shǐ zhī dān qīng bǐ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入声四质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岑参 唐朝

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

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潇湘在帘间,庐壑横座中。

忽疑凤凰池,暗与江海通。

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

昼日恒见月,孤帆如有风。

岩花不飞落,涧草无春冬。

担锡香炉缁,钓鱼沧浪翁。

如何平津意,尚想尘外踪。

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

喧幽趣颇异,出处事不同。

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

诗词解读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作者:岑参

朝代:唐代

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

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潇湘在帘间,庐壑横座中。

忽疑凤凰池,暗与江海通。

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

昼日恒见月,孤帆如有风。

岩花不飞落,涧草无春冬。

担锡香炉缁,钓鱼沧浪翁。

如何平津意,尚想尘外踪。

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

喧幽趣颇异,出处事不同。

请君为苍生,未可追赤松。

中文译文:

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

开始明白,红白黑三色的画笔,能够夺取创造宇宙的力量。

潇湘江水在画帘之间流淌,山庐和峡谷屹立在屏障之中。

突然仿佛看到凤凰池,隐隐与江海相通。

湖上漂浮着粉白色的云,天际耸立着深蓝色的峰峦。

白昼时常能看到皓月,独舟宛如受风驱使。

岩石上的花朵不飘落,涧中的草木无春秋交替。

背负着香炉和缁衣,像是钓鱼的沧浪老翁。

怎样平定内心的浮躁,仍想寻找尘外的足迹。

富贵的心灵轻盈自如,对山林的兴趣愈发浓烈。

繁嚣和幽静的趣味颇有不同,出身和经历也迥异。

请你像追寻红松那样,为苍生造福,仍需努力。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以唐代宰相刘晏的府邸中的画障为背景,描绘了画障中所展现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生境界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画障上的景色,如潇湘江水、山峦庐壑、凤凰池、云雾、高峰、孤帆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致。通过画障上的画面,作者领悟到画笔的妙用,可以在纸上创造出宏伟的天地,这表现了人类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自然与人的紧密联系的思考。作者表达了对清幽山水和平和内心的向往,以及对富贵心态的淡然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作者呼吁读者为人民谋福祉,不要忘记对苍生的责任。诗人提到“追赤松”,暗示着追求高尚的品德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岑参 (共385首诗)

高岑,四大边塞诗人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