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非尘可昏”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珠非尘可昏”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赠别君素上人诗》

“珠非尘可昏”的上一句是:水为风生浪

“珠非尘可昏”的下一句是:悟来皆是道

"珠非尘可昏"平仄韵脚

拼音:zhū fēi chén kě hūn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赠别君素上人诗

刘禹锡 唐朝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诗词解读

赠别君素上人诗翻译、赏析和诗意

《赠别君素上人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诗人以赠别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同时融入了佛法哲理。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诗中的“穷巷唯秋草”描绘了一幅荒僻的景象,暗示了主人公的孤独感。而“高僧独扣门”则向读者提示了主人公是一位高僧。诗人与素上人过去的相知相交的情谊依然存在,所以在离别时互相交流,但却不用言辞,由此展示了两人的默契和心灵的交流。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一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水为风所激起的浪,表达了人生因环境变化而起伏的道理。而“珠非尘可昏”则传递出珍贵的宝珠不会被尘土所迷蒙,暗示了人应该保持自己的纯粹与清晰。

最后一句“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领悟。他认识到一切离别都是人世间的常态,离别并不令人心魂销散。诗人以此来表达对离别的豁达和对友人的祝福,并通过佛法的智慧抚慰内心的不舍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共723首诗)

刘白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