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不相见”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相思不相见”出自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寄益阳武灌明府》

"相思不相见"平仄韵脚

拼音:xiāng sī bù xiāng jiàn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五潸  (仄韵) 去声十七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寄益阳武灌明府

杜荀鹤 唐朝

县称诗人理,无嫌日寂寥。

溪山入城郭,户口半渔樵。

月满弹琴夜,花香漉酒朝。

相思不相见,烟水路迢迢。

诗词解读

寄益阳武灌明府翻译、赏析和诗意

《寄益阳武灌明府》是杜荀鹤所作的一首唐代诗词。这首诗描绘了郊外的宁静与清凉以及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县称诗人理,无嫌日寂寥。

溪山入城郭,户口半渔樵。

月满弹琴夜,花香漉酒朝。

相思不相见,烟水路迢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寄托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武灌明府的思念之情。诗人感慨道,虽然自己被县尊称为“理”,然而此时的他并不嫌弃日子的寂寥。他看到了溪山之美融入了城郭之中,城里的居民也在半边渔樵中生活。月夜,诗人满怀相思之情,弹琴自娱,而清晨,花香扑鼻,他在酒旁感叹着人生的短暂。然而,他与友人却无法相见,思念之情如烟水般漫长而遥远。整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清凉的乡村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经验的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荀鹤 (共316首诗)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梁书》(按应作《五代史记》;《梁书》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平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平易,且都是近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