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在无寻处”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香在无寻处”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卜算子》

"香在无寻处"平仄韵脚

拼音:xiāng zài wú xún chù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仄韵) 去声六御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卜算子

辛弃疾 宋朝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幽迳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

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诗词解读

卜算子翻译、赏析和诗意

《卜算子》是辛弃疾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修竹翠罗寒,

迟日江山暮。

幽迳无人独自芳,

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

懒逐游丝去。

著意寻春不肯香,

香在无寻处。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尽的思念之情。修竹在寒冷中显得青翠欲滴,太阳已经落山,江山渐渐变暗。幽静的小径上没有人,只有孤独的芳香。作者感到无尽的悲伤,这种悲伤无法计数。只有梅花陪伴着他,它们轻轻地述说着寂寞的心情。作者懒散地随着飘落的游丝,不愿意去寻找春天的气息。春天的芬芳似乎无处可寻。

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物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尽的思念之情。修竹与迟日、江山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温暖的氛围。幽静的小径上没有人,强调了作者的孤独感。只有梅花作为寂寞的伴侣,以它们独特的语言陪伴着作者。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懒散和对春天的无所求。整首诗以简洁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追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bǔ suàn zǐ
卜算子

xiū zhú cuì luó hán, chí rì jiāng shān mù.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
yōu jìng wú rén dú zì fāng, cǐ hèn zhī wú shù.
幽迳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zhǐ gòng méi huā yǔ.
只共梅花语。
lǎn zhú yóu sī qù.
懒逐游丝去。
zhe yì xún chūn bù kěn xiāng, xiāng zài wú xún chù.
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作者信息

辛弃疾 (共816首诗)

苏辛,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