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气晚更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春气晚更生”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晚登瀼上堂》

“春气晚更生”的上一句是:山田麦无垄

“春气晚更生”的下一句是:江流静犹涌

晚登瀼上堂

杜甫 唐朝

故跻瀼岸高,颇免崖石拥。

开襟野堂豁,系马林花动。

雉堞粉如云,山田麦无垄。

春气晚更生,江流静犹涌。

四序婴我怀,群盗久相踵。

黎民困逆节,天子渴垂拱。

所思注东北,深峡转修耸。

衰老自成病,郎官未为冗。

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济世数向时,斯人各枯冢。

楚星南天黑,蜀月西雾重。

安得随鸟翎,迫此惧将恐。

诗词解读

晚登瀼上堂翻译、赏析和诗意

《晚登瀼上堂》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作者登上瀼山的美景,借此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天下农民的同情。

诗人登上了瀼山,这是一座岸高崖险的山,但他能够跻身山巅,并没有受到险峻的山崖所阻碍。他来到山顶的野堂,心情舒畅,可以放开胸怀,看到了山脊上飞舞的野花。周围的城墙上布满了粉红色的雉堞,像一片云彩,山间田地里的小麦丰收了,但没有了田垄的隔断。春天的气息晚上更加加重,江水静静地流淌,却依旧涌动不息。

作者思考着四季更迭,自己怀揣着的理想和愿望却没有实现。在社会上,强盗屡屡出现,时局动荡不安,百姓生活艰辛,而天子却不顾百姓力争改革,只顾追求享乐。诗人注视着东北方向,它是一片深峡,转折陡峭,象征着社会的险阻;作者感叹着自己的衰老,虽然没有成为官僚贵族,却追求了艺术和真理,愿与吕望、葛荣相伴,而不再梦想周孔之志。他感叹说,救济世人的当时之人,都已沉寂于冢墓之中。

楚星失去光辉,隐没在南天黑暗之中,蜀国的明月也被西方重重的云雾所遮挡。诗人希望能够化身为鸟翎,逃离这种困境,但又担心被追逐和恐惧所束缚。

这首诗词以杜甫典型的忧国忧民的风格,通过对瀼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现状的批评和担忧,以及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另外,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己人生才华不得善终的悲伤和无奈。整首诗意凄凉而深沉,展现了杜甫对乱世的痛苦和对人民的关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