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朝露”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人生如朝露”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人生如朝露”的上一句是:将去复徘徊

“人生如朝露”的下一句是:白发日夜催

"人生如朝露"平仄韵脚

拼音:rén shēng rú zhāo lù

平仄:平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苏轼 宋朝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

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

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

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

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

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诗词解读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翻译、赏析和诗意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是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登上常山绝顶的广丽亭,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虚空中飞扬的尘埃。相互叫唤着虞舜,渴望归去蓬莱。唉,我这二三子,放纵地饮酒也是荒唐啊。红裙欲先离去,长笛中充满悲哀。悠扬的歌声升入云霄,妙舞中腰肢纤细地回旋。自从有了这座山,白色的石头上覆盖着青苔。何曾有如此的快乐,将要离去又徘徊不定。人生如同朝露,白发在日夜催促着衰老。放弃和置之不理,该说些什么呢?万劫之后终将飞散如灰。

诗意:

这首诗词以登上常山绝顶的广丽亭为背景,通过观望四方和自省人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诗中描绘了四面的景物和各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无常和无奈,对于欢愉和忧伤的交错感受,以及对于人生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赏析:

1. 描绘景物:诗中通过描绘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和北望飞扬的尘埃,展示了广阔的自然景观,给读者带来一种开阔和壮丽的感受。这些景物的出现也与后文的人生感慨和思考形成了对比,突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2. 对人生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作者通过描绘红裙离去、长笛悲哀、清歌入云霄、妙舞回旋等情景,表达了欢愉和忧伤的交织,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最后的白发日夜催促着衰老,以及万劫终飞灰的表达,更加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呼应了前文的景物描绘。

3.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中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在人生短暂和无常上,还涉及到人生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诗中提到了虞舜、蓬莱等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表达了对于传统价值观和理想境界的向往。然而,诗中的自省和思考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以放弃和万劫终飞灰的表述,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生的无奈和力量的渺小。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词展现了苏轼对于人生的矛盾感受和对于人生存在的思考。它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珍贵,呼唤人们珍惜当下,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追问和对于传统理想境界的向往。整首诗词以流畅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以深思的启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dēng cháng shān jué dǐng guǎng lì tíng
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xī wàng mù líng guān, dōng wàng láng yá tái.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
nán wàng jiǔ xiān shān, běi wàng kōng fēi āi.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xiāng jiāng jiào yú shùn, suì yù guī péng lái.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
jiē wǒ èr sān zi, kuáng yǐn yì huāng zāi.
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
hóng qún yù xiān qù, cháng dí yǒu yú āi.
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
qīng gē rù yún xiāo, miào wǔ xiān yāo huí.
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
zì cóng yǒu cǐ shān, bái shí fēng cāng tái.
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
hé cháng yǒu cǐ lè, jiāng qù fù pái huái.
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
rén shēng rú zhāo lù, bái fà rì yè cuī.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
qì zhì dāng hé yán, wàn jié zhōng fēi huī.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作者信息

苏轼 (共3459首诗)

苏黄,三苏,苏辛,宋四家,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