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秋爽气相鲜新”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高秋爽气相鲜新”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

“高秋爽气相鲜新”的下一句是:有时自发钟磬响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唐朝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诗词解读

崔氏东山草堂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崔氏东山草堂》

作者:杜甫(唐代)

爱汝玉山草堂静,

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

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栗,

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

柴门空闭锁松筠。

中文译文:

我钟爱汝玉山上的草堂,它宁静无声,

在这凉爽的秋高气爽中显得特别新鲜。

有时会自发响起钟磬的声音,

夕阳下还能看见归来的渔夫和樵夫。

在白鸦谷口剥去栗子的壳,

在青泥坊底煮饭的时候炖上芹菜。

为何西庄王却不再前来赐官,

草堂的柴门空闭,锁住了松筠的踪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察,以及他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人描绘了一个宁静、清新的秋日景象,他钟爱的汝玉山草堂,因为草堂所在之地的宁静,使得草堂本身也显得宁静,宛如一处幽静的世外桃源。这种草木和人事的和谐、相得益彰,使得草堂在秋日的光景中显得愈发宝贵。

诗中"钟磬响"和"渔樵人"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声音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转,日落时分意味着一天的结束,而渔樵人的出现则让人联想到人事的无常。

"盘剥白鸦谷口栗"和"饭煮青泥坊底芹"描绘了平凡的农村生活,但在这些琐事中却透露出诗人对朴素生活的珍视。"柴门空闭锁松筠"则传达出一种失望和寂寞,诗人不再等待曾经的宾客光临,柴门空闭,象征着草堂的荣景已经不再。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人事变迁、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和对逝去荣景的怀念之情,具有浓郁的哲理和情感深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uī shì dōng shān cǎo táng
崔氏东山草堂

ài rǔ yù shān cǎo táng jìng, gāo qiū shuǎng qì xiāng xiān xīn.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yǒu shí zì fā zhōng qìng xiǎng,
有时自发钟磬响,
luò rì gèng jiàn yú qiáo rén.
落日更见渔樵人。
pán bō bái yā gǔ kǒu lì, fàn zhǔ qīng ní fāng dǐ qín.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hé wéi xī zhuāng wáng jǐ shì, zhài mén kōng bì suǒ sōng yún.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作者信息

杜甫 (共1171首诗)

大李杜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