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无一字不清真”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更无一字不清真”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更无一字不清真"平仄韵脚

拼音:gèng wú yī zì bù qīng zhēn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辛弃疾 宋朝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

更无一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诗词解读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翻译、赏析和诗意

《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晚年抛开怨贫的心情,只与鸡儿比酒相聚。没有晋朝和宋朝之间的纷争,自是属于古代圣贤以上的人物。千年之后,百篇诗文留存。没有一句不真切的字句。即使让王谢等名人在世,也无法与柴桑陌上的尘埃相比。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辛弃疾对自己晚年生活的一种豁达和宽慰。他并不怨恨自己的贫穷,而是选择以简朴的方式度过晚年,与鸡斗酒相聚,享受平凡而宁静的生活。他认为自己与那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相媲美,因为他们都追求过高尚的理想和境界。辛弃疾自信地表示,他的诗篇将会在千年之后仍然被人们传颂,因为他的诗作无一不是真挚感人的。最后,他以一种玩笑的方式表示,即使将王谢等当代的文学名人复活在世,他们也无法超越柴桑陌上的尘埃,即无法超越普通人的尘世烦恼和纷争。

赏析:

辛弃疾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晚年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诗作的自信。他通过对比贫穷的农夫生活与名门贵族的纷争,表达了自己对平凡生活的选择和对尘世功名的超越。他将自己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彰显了自己追求高尚境界的自信心。同时,他又以幽默的方式调侃当时的文人名士,表示即使将他们复活在世,也无法超越尘世的琐事和烦恼。整首诗词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展现了辛弃疾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诗歌创作的自信与决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

辛弃疾 (共816首诗)

苏辛,济南二安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诗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