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堪正飘泊”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那堪正飘泊”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岁除夜有怀》

“那堪正飘泊”的上一句是:转于僮仆亲

岁除夜有怀

孟浩然 唐朝

一题作除夜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

诗词解读

岁除夜有怀翻译、赏析和诗意

诗词:《岁除夜有怀》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岁除夜有怀,

一题作除夜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

来日岁华新。

这首诗词表达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对除夜的思考和感怀之情。除夜指的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在这一夜中会进行祭祀、驱邪、祈福等活动。诗中的"迢递三巴路"意味着孟浩然身处陌生的异乡,离家千里之遥,远离亲人和故土。

诗的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在乱山残雪的夜晚,独自点燃孤烛的孤寂情景。他置身于异乡之地,感到孤独和无依,与故乡和亲人相隔遥远。

第三节诗中提到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意味着他与家人的距离渐行渐远,却与仆人相伴。这反映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无奈和孤单,与亲人分离,只能依靠僮仆作伴。

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困境的无奈,他感慨自己的飘泊状态,但也抱有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来日岁华新"意味着希望来年能够有新的希望和美好。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孟浩然在除夜时的心情,抒发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诗中运用了孤烛、异乡、骨肉远等意象,通过对情感和境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归乡和团圆的渴望。整首诗抒发了一种离乡背井、思乡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uì chú yè yǒu huái
岁除夜有怀

yī tí zuò chú yè
一题作除夜
tiáo dì sān bā lù, jī wēi wàn lǐ shēn.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luàn shān cán xuě yè, gū zhú yì xiāng rén.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jiàn yǔ gǔ ròu yuǎn, zhuǎn yú tóng pú qīn.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nà kān zhèng piāo bó, lái rì suì huá xīn.
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

作者信息

孟浩然 (共321首诗)

王孟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诗句推荐